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 (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这十四条经络一共有361个穴位。本文详解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手太阴肺经穴位(03点-05点,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 足阳明胃经穴位(07点-09点,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 足太阴 脾经穴位(09点-11点,穴位左右各21个,共42个)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15点-17点,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 足少阴肾经穴位(17点-19点,穴位左右各27个,共54个) 足少阳胆经穴位(23点-01点,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 足厥阴肝经穴位(01点-03点,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 督脉穴位 (穴位有28个) 任脉穴位(穴位有24个)
十二经络名称分类表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经
1、手太阴肺经穴位(03点-05点)
手太阴肺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 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 血胸痛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咽痛、鼻炎、流鼻血等 其他:经脉所经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痛等
肺经的易堵穴位及疏理
可以对孔最穴和鱼际穴进行揉按,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1-2次
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穴位(05点-07点)
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呼吸道疾病: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疼,咳嗽 头面疾病:头疼,面 神经炎,面肌痉挛,面瘫,牙疼,麦粒肿,结膜炎,角膜炎,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鼻炎鼻塞 其他:颈椎病,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 荨麻疹,经脉所经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大肠经的易堵穴位
足阳明胃经
3、足阳明胃经穴位(07点-09点)
足阳明胃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胀胃疼、胃下垂,急性胃痉挛、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泄泻、痢疾、胃肠蠕动过慢。 头面疾患:痤疮黄褐斑、头痛咽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咽炎 其他:中风偏瘫后遗症、慢性阑尾炎,乳腺增生,白细泡减少症,经脉所过的关节肌肉病
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穴位(09点-11点)
足太阴脾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穴位(11点-13点)
手少阴心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手太阳小肠经
6、手太阳小肠经穴位(13点-15点)
手太阳小肠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穴位(15点-17点)
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 泌尿生殖系统:肾炎、阳痿、睾丸炎、闭经、有经不调、痛经、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 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穴位(17点-19点)
足少阴肾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手厥阴心包经
9、手厥阴心包经穴位(19点-21点)
手厥阴心包络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穴位(21点-23点)
手少阳三焦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足少阳胆经
11、足少阳胆经穴位(23点-01点)
足少阳胆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穴位(01点-03点)
足阙阴肝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肝经的探查及疏理
点揉太冲穴 敲揉阴包穴 期门穴探查,如有疼痛,在痛点处敲、点揉5分钟/处
督脉
13、督脉穴位
督脉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任脉
14、任脉穴位
任脉预防和主治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