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回复: 1

《斜阳(太宰治作品精选集)》 太宰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经典 
s28462810.webp          

书名:斜阳(太宰治作品精选集)
作者:太宰治
分类:小时 文学 经典
ISBN:9787532770342

内容简介

《斜阳(精)/太宰治作品精选集》是日本文学大师太宰治于二次大战后所撰写的成名代表作,描写战后混乱苦闷的社会中,一个贵族家庭的沒落过程,恰如太阳西沉;备受压抑的女主角则为心爱的人怀孕生子,向传统爱情观与道德观挑战,重新发现生命的价值与喜悦。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著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最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阳》(1947)、《人的失格》(1948),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斜阳》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人的失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竺家荣,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研究与译介,主要代表译作有:《失乐园》《天上红莲》(渡边淳一)《晓寺》(三岛由纪夫)《心》(夏目漱石)《疯癫老人日记》(谷崎润一郎)《京洛四季——美之旅》(东山魁夷)《被偷换的孩子》(大江健三郎)《一个人的好天气》(青山七惠)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对这本书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关系二分: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将所有的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和“我与它”。《斜阳这种分类方法,简洁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差异。(太宰治作品精选集)》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太宰治作为日本文学大师的非凡笔力,更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在“我与你”的关系中,布伯强调了真诚、主体间性和对话的重要性,而在“我与它”的关系中,常常表现为工具性、目的性和单向作用。
深刻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混乱与苦闷,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内心的挣扎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下面将深入点评这部作品的精彩部分,展现其独特魅力:

1.2. 对话原则:布伯的“对话原则”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这一原则不仅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哲学领域, 战后社会背景
也成为解释人类经验世界和关系世界的重要工具。   - 历史背景的深刻描绘:太宰治在《斜阳》中以二次大战后的日本为背景,其核心在于真正的对话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亲密,而非将对方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3.精准地描绘了战后社会的混乱与苦闷。
   - 贵族家庭的没落:作品通过一个贵族家庭的沒落过程,象征性地表达了旧有制度和观念的崩溃。

超越阐释:“我-你”关系中所体现的“相遇”哲学,为理解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提供了新的视角。2. 人物形象
布伯通过这一概念,澄清了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即将爱作为与他人相遇时的基础态度。
4.   - 复杂的人物性格:书中的人物具有极其复杂的性格特征,如备受压抑的女主角和其弟弟直治,他们的故事透过第一人称叙述、日记与遗书的形式触动人心。
译者前言:书中的译者前言部分对于理解布伯的哲学思想尤为关键,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作者的背景信息,同时也介绍了《我与你》的成书背景及其在布伯   - 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女主角的行为,如为心爱的人怀孕生子,向传统爱情观与道德观发起挑战,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转变。

3. 文学技巧
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5. 反对二元:布伯在书中提出,人们往往追求二元对立,易于评判、分级与人事物,而忽视了生动真实的当下生活。这种观点对于当代人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
   - 丰富的叙事手法:太宰治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日记与遗书等多种叙事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故事情节。
6. 关系本体:《我与你》所展现的哲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关系本体论”。即认为世界的本质并非宇宙万物之“你”,也非“我”,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7. 存在问题:布伯提出的关系哲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构想,更是对我们如何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回答。   - 象征意义的运用:《斜阳》中“斜阳”的象征意义,贯穿全书,寓意着没落贵族的最后辉煌。

4. 情感表达
他强调,当我以本真的自我去相遇外在的人或事时,不仅能深化“我-你”关系,也能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
   - 深刻的情感描述:书中对人物的情感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挖掘,尤其是对失败、孤独和绝望的情绪描写,8. 哲学人性:书中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布伯将深奥的哲学思考与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与人际关系。
引人深思。
   - 人性的探索:通过对主人公和周围人物的深度刻画,太宰治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

5. 社会影响

总之,《我与你(果麦经典)》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关系哲学、对话原则和对人性存在的探讨,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理解自己与世界的新窗户。   - 广泛的社会共鸣:《斜阳》作为战后日本的重要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马丁·布伯的这些理念不仅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为普通人在面对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