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回复: 1

《在群中》 韩炳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哲学 心理 心理 
s30012741.webp          

书名:在群中
作者:韩炳哲
分类:传播学 哲学 心理学
ISBN:9787508696911      

内容简介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炳哲的《在群中》通过深入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信息洪流中如何被影响、如何互动的深刻洞察。下面将展开介绍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数字时代的大众心理
   -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群中》精彩地剖析了在数字媒体环境下,个体如何在群体中失去自我,同时又迫切地渴望被群体认同。韩炳哲指出,这种对认同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个性的消融,这在社交媒体的“点赞”文化中尤为明显。
   - 群体行为的心理影响:书中进一步分析了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如何在数字环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使得个体即使在物理上孤立,也在心理上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2. 数字媒体的双刃剑效应
   - 重塑现实认知:韩炳哲在书中揭示了数字媒体如何重塑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他提到,虽然数字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渠道,但这些渠道同时也在重新编程我们的认知模式,使我们对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 加速社会同质化: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社会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同质化。个体通过屏幕接触到标准化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导致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个人特征逐渐消失。

3. 自我异化与迷失
   - 个体自我异化:韩炳哲探讨了在数字群体文化中,个体如何在不断追求外部认可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反思的能力,从而导致自我异化的现象。这种异化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也体现在情感和行为上。
   - 真实的迷失:书中还指出,在数字媒体的驱动下,人们在构建虚拟身份和生活的同时,可能会逐渐迷失自己的真实欲望和需求,最终导致内心的空虚和不满。

4. 批判性思维的侵蚀
   - 理性讨论的减少:韩炳哲在书中哀叹,当前数字媒体环境下,深度的批判性思考和理性讨论正在被即时的情绪化反应和无休止的信息消费所取代。这种趋势不仅侵蚀了公共讨论的质量,也削弱了民主社会的基础。

5. 信息过载与选择困难
   - 决策疲劳:在数字媒体时代,信息过载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群中》一书中提到,面对海量信息和选择,人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进而产生选择困难和决策疲劳的现象。

6. 建议
   - 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读者在享受数字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不加筛选的信息消费陷阱。
   - 维护独立思考: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维护和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对抗同质化的趋势,保持个性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群中》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数字化生活的深刻反思,提醒了人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对个人心灵和社会文化的潜在影响。通过以上点评可以看出,韩炳哲的观点不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警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