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回复: 2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索尔・贝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s34291425.webp          

书名: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作者:索尔・贝娄
分类:文学
ISBN:9787549637874      

内容简介

在欲望社会里低欲望地活着,反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代表作01

在私人生活中我们心神不定,在公共问题上我们备受折磨……(而小说)是当代的一舍棚屋,一个遮风挡雨的精神庇护所。——索尔·贝娄诺奖获奖演说

这是一个人与欲望时代保持距离,反而过得充实的美妙故事。

我追随我的舅舅,不仅因为他是植物学天才,还因为他有一种不合时宜的怪。

他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无心攀权附贵。

他更渴望幸福,却在情爱的追逐、算计和骗局中吃尽苦头。

他不敢忍受,更不会沉沦,而是感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

干脆逃去北极地带,和植物待一会儿吧!

我真正想阐述的是以欲望为形式的苦难。——本书第309页

在抵达生命的尽头前,你有一张关于痛苦的清单得填满……首先是肉体上的痛苦——比如关节炎、胆结石、痛经什么的。下一类是丢面子、遭背叛、上当受骗、遭受不公正对待。但所有项目中让人最难熬的必然与爱情有关。——本书第6页

贝娄的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诺奖授奖词

贝娄的主人公在物质主义盛行、高楼林立和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为勇气、智慧、自我身份和人类的伟大感而战斗。——《纽约时报》

阅读贝娄,就是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这个时代的心碎同样和欲望有关,心碎的时候,人更敏感,更复杂,也更容易打开自己。借由此时,我们得以调整生活的重心。

翻开本书,在欲望社会中,找回生活的快乐。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6.10—2005.4.5)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三次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用文学思考重要的问题,意图“在现代思想的废墟下重新发现世界的神奇”。

贝娄是文学大家,也是20世纪重要的知识分子。他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犹太移民家庭,少时就在俄语、法语、英语、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多语种环境下长大,九岁时举家迁往美国。他于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后转入西北大学。长期于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等学府执教。1998年,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初版于1987年,小说以“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口口相传,成为时代的注脚,被无数读者反复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作品精彩纷呈,它不仅展现了索尔·贝娄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深厚写作功底,还通过主人公本诺教授的情感经历,深刻探讨了人在欲望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困境。下面将对这本书的一些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主角设定:
   - 描述了植物学教授本诺在职业上的成就与个人生活的对比。事业上,他是个天才,几乎达到巅峰,但在私人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女性时,他显得无助甚至愚蠢。
   - 本诺的爱情观是理想主义的。他渴望一种纯粹的、浪漫的爱情,向往拥有一个传统的家庭环境。这种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望,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2. 社会背景:
   - 小说揭示了人在物质欲望横流的社会中,如何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在一个强调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就的时代背景下,本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低欲望生活的向往,形成了鲜明对比。
   - 本诺的人生经历,提供了对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个人幸福和心灵宁静的另一种可能。他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生活中却选择了低欲望的生活方式,从而活得更舒展、更快乐。

3. 写作风格:
   - 索尔·贝娄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深入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 小说中充满丰富的比喩和象征,植物学教授本诺的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象征,代表了主人公对自然纯粹科学的追求与现实生活中情感世界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4. 文化意蕴:
   - 通过本诺教授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个体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本诺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 本诺对待爱情的态度,揭示了现代人内心深处对真挚感情的渴望和对虚假社会的不满。他的感情经历,是对现代社会爱情观念的一种挑战和批判。

5. 角色成长:
   - 虽然本诺在感情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但这些经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和成长。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更加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从而使他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
   - 通过本诺的经历,作者探讨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出了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应忽视人类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追求。

6. 社会批判:
   - 小说通过对本诺人生态度的描写,批判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生活的现象。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本诺的低欲望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难得的清流。
   - 本诺的故事,是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反思,鼓励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建设。

7. 情感深度:
   - 本诺虽然在植物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处理个人感情问题上却显得无比脆弱。他的这一面,恰恰展示了即使是最理智的人,也无法避免情感的纠结和复杂。
   - 小说深入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形式,以及它在现代人生活中的变迁和意义。通过本诺的爱情经历,反映了现代人在情感世界中的困惑和迷茫。

8. 阅读体验:
   - 阅读《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过程,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追随,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 小说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启发。

总的来说,在阅读《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时可以发现,索尔·贝娄通过本诺教授的形象,精准地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在追求物质与精神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科学家个人生活的叙述,更是对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和对现代社会的有力批判。通过本诺的故事,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状的深邃洞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作品,由美国文学巨匠索尔·贝娄所著,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欲望与爱情的长篇小说。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下面对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主人公形象:植物学教授本诺的人物塑造是书中的亮点之一。他一方面是一个专注于科学、拥有辉煌成就的学者,另一方面却在情感世界里显得笨拙而无力。

2. 情感纠葛:本诺的爱情经历贯穿全书,展现了一段复杂而纠结的情感关系。他的理想主义爱情观让他在现实中频频受挫,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3. 社会背景:贝娄通过本诺的个人经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欲望时的种种困境。即使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精神世界的贫瘠和心灵的孤独依然是困扰人类的难题。

4. 理想追求:本诺对于纯洁浪漫爱情的向往,体现了现代人内心深处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怀念。他的情感追求,虽然屡遭挫败,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这种追求。

5. 生活哲学:书中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哲学——在欲望横流的社会中保持低欲望,或许能够带来更加舒展、快乐的生活。

6. 舅舅影响:本诺追随他的舅舅,一个在植物学领域具有天赋的科学家,不仅因为他的专业成就,更因为舅舅那种与世俗不合的怪癖,象征着对纯粹知识的执着追求。

7. 对现代批判:小说对现代社会中的人心不定、公共问题折磨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的精神面貌。

8. 精神庇护:贝娄认为小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庇护所,能为人们在风雨飘摇的现实中提供遮风避雨的处所。通过阅读《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可以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此外,在进一步探讨这部作品时,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 个人选择:思考如何在现实的复杂环境中做出符合自己内心真实欲望的选择。
- 情感教育:书中对爱情的探讨启发人们反思现代恋爱关系中的种种问题。
- 生活态度:理解并体会低欲望生活方式如何带来内在的平和与满足感。
- 文化理解:透过本诺与舅舅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而言,《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一部深挖人性和欲望的小说,它通过对植物学家本诺情感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纯真爱情却不断受伤的形象。索尔·贝娄借助本诺的故事,以及他那颇具特色的舅舅形象,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包含深刻生活哲学的世界。此书不仅值得一读,更值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和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