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发表于 2025-7-16 07:40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陈伯海 著 ISBN 9787100091671



书名: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作者:陈伯海著
ISBN:9787100091671
分类:哲学 哲学理论

内容简介:
当前思想哲学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传统形而上学宣告“终结”之际,如何为哲学思考重新开启出有效的“形上”维度,以体现人的终极关怀;再一是处身“全球化”浪潮涌动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通,以迎接“第二轴心期”文明的迅速到来。《回归生命本原》充当这双重挑战的初步回应,尝试将“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以确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本原为基础,围绕人作为“自然生命”与“自觉生命”的双重性存在,及其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展开多方面的考察和论述,力图构建起一种非实体性的新的生命哲学理念,冀以引起共同探讨的兴趣和更深入一步的钻研。《回归生命本原》由陈伯海编写。

作者简介:
      陈伯海,1935年生,湖南长沙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规划课题。著有《唐诗学引论》、《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文化之路》、《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严羽和沧浪诗话》等,主持编撰《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国文学史学史》(三卷本)、《中国诗学史》(七卷本)、《上海文化通史》、《上海近代文学史》、《唐诗学史稿》、《唐诗汇评》(三卷本)、《唐诗书录》、《唐诗论评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理论评论奖)及多种其他奖项。《唐诗学引论》的韩文译本获韩国学术院奖。

目录:
引言“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上之思”的兴起——通向新生命哲学之路

上编天道篇——新生命哲学的自然观与世界观

 第一章释“有生于无”——试探哲学“形上之思”的逻辑起点

 一、“是之为是”与“有生于无”

 二、“有生于无”命题的提出及其含义

 三、“有生于无”在中国哲学思想传统中的演进

 四、“有生于无”与西方哲学:兼探“形上之思”的新的进路

 第二章“生生之谓易”——论“存在”及其生命本原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

 二、“存在”与“存在者”

 三、“独在”与“共在”

 四、“存在”与“自为”

 五、“生生之谓易”

 第三章“和实生物”与“生生之流”——新生命哲学的方法论概说

 一、在“生生之流”的背面

 二、“和实生物”的历史资源

 三、“和实生物”的现代阐释

 四、“和实生物”视野下的“生生之流”

     中编人道篇——新生命哲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四章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一、生存作为人的最基础的存在

 二、在实践中求发展,是人的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

 三、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圆成

 四、结语:走向健全而合理的人生

 第五章“认识你自己”——论人性的建构及其张力

 一、有关人性范畴的历史争议

 二、作为建构过程的人性

 三、作为矛盾丛结的人性

 四、人性的异化与复归

 第六章生命理念与多重意义世界的开显——新生命哲学的价值观

 一、价值的生成和意义世界的开显

 二、多重意义世界及人生境界的构筑

 三、生命理念与意义世界的整合

下编天人篇——新生命哲学的天人关系概观

 第七章“唯天为大,唯人为灵”——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一、何谓“天人关系”

 二、把握天人关系的两种方式:“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三、天人关系的再思考

 第八章“自我”与“非我”——关于主体性的讨论提纲

 一、“主体性”的若干界定

 二、主体性的生成及其历史演进

 三、从“主体”到“主体间”:主体性的重构

 四、本我?自我?超我:主体性的超越

 第九章“思”与“在”——意识活动探源

 一、什么是意识活动

 二、意识的生成及其条件

 三、意识活动的基本类型

 四、意识活动中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

 第十章“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一、“言”与“物”:语言的一般性能

 二、“言”与“意”:语言的哲学定位

 三、“言”与“道”:语言的“形上”维度

 结语“万类霜天竞自由”——兼及新生命哲学之旨归

 一、“自由”的一般含义

 二、作为哲学范畴的“自由”观

 三、自由的演化历程与新生命哲学的旨归

 后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归生命本原——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形上之思”》 陈伯海 著 ISBN 978710009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