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回复: 0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续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生·中医
标 签: -
时间:2006-03-23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办,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协办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精英论坛”,于2005年12月31日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进一步推动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开展。

会议由陈灏珠院士和洪震教授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系列子课题的部分专家,以及来自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会聚上海,共同交流了络病理论及其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最新学术进展。现把此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3.临床研究

通心络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显示,通心络干预(治疗12周)后,随着剂量的增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表现在患者肱动脉对压力的反应性扩张程度,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显示(图4),通心络干预后,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ET水平明显降低(从治疗前87.6ng/ml降低为l72.6ng/ml,P

通心络改善凝血/纤溶作用

1.检测指标

内皮衍生因子 与凝血/纤溶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主要是内皮衍生因子,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和第Ⅷ因子辅助因子(vWF)。t-PA可促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加速纤溶蛋白溶解,防止血栓形成。PAI-1的主要作用是对抗t-PA,即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促进血栓形成和止血。当血管内皮损伤时,内皮衍生因子释放增多,因此测定其浓度可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状态。vWF由内皮细胞合成并储存于内皮细胞内。vWF在血小板的黏附和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vWF浓度升高反映内皮功能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

2.临床研究

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及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通心络治疗组t-PA、PAI水平明显改善(均P

通心络的抗炎作用

1.检测指标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的抗炎作用可通过测定炎性因子特别是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来反映,即CRP增高,血管舒张反应减弱。CRP不仅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强力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炎性标志物。

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可以作为配基与白细胞表面表达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CD11a/CD18和 CD11b/CD18分子相结合,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和白细胞穿出血管壁。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可在白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诱导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并通过与其配体VLA-4相互作用,导致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黏附及跨内皮游出。

2.临床研究

通心络抑制血管局部炎性反应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n=46)肱动脉血管FMD明显改善,表现在血清vWF、ET水平显著降低(P0.05)。说明通心络可能通过降低血清ET、vWF和部分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提高NO水平等途径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局部炎性反应。

通心络的良好临床效益

通心络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同时,有良好的临床效益。

通心络缓解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显示(图5),通心络治疗组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降低(11.8次/周比2.9次/周,P

通心络缓解变异型心绞痛的研究显示,通心络显著缓解心绞痛的作用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相似,两者总有效率为86.7%比87.1%,无显著差异。

周京敏教授的结论认为,通心络具有对血管和血液的双重作用。其对血管的作用表现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血管重构、血管痉挛,稳定动脉斑块,保护内皮和微血管的完整性。其对血液的作用表现在:降脂、抗凝、增强纤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因而通心络可起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