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发表于 2024-3-27 15:27

《疼痛部》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书名:疼痛部
作者: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分类:小说文学
ISBN:9787547744482      

内容简介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作者简介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Dubravka Ugrešić,1949—2023),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出生于前南斯拉夫,在萨格勒布大学就读期间,主修俄语文学及比较文学,并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留校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工作,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杜布 拉夫卡因公开反对战争及民族主义,遭到国内舆论的猛烈攻击,于1993年被迫离开克罗地亚。此后,杜布拉夫卡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96年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小说创作、文化评论、翻译、文学研究及编辑出版等工作,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

著有《渡过意识之流》(Fording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谎言文化》(The Culture of Lies)、《无条件投降博物馆》(The Museum of Unconditional Surrender)《多谢不阅》(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疼痛部》、《Baba Yaga下了一个蛋》(Baba Yaga Laid an Egg)、《狐狸》等作品,已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获南斯拉夫NIN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获国际布克奖提名,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

杜布拉夫卡坚持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写作,但拒绝承认自己是克罗地亚作家,她将自己定义为“跨国界”或“后-国家”的写作者,并于 2017年参与签署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及黑山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联合发起的《共同语言宣言》。

姜昊骞,自由译者,学过经济学和逻辑学,译有《生产的结构》《想透彻》《魔鬼与福尔摩斯》《毛姆传》等。

学无止境 发表于 2024-8-7 09:24

《疼痛部》是由荷兰作者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所著,由姜昊骞翻译,北京日报出版社于2023年5月出版的一部作品。书中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刻揭示了语言、记忆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个人对于故乡和归属感的理解。以下是对该书部分精彩内容的点评:

1. 流亡者的疼痛: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可能难以完全感同身受流亡者所经历的泯灭与遗忘带来的愤恨,但乌格雷西奇却将这种痛楚精准地"注射到每个读者的肌理之中"。这一描述不仅令人震撼,而且深具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流亡者内心的痛苦。

2. 媒体化的世界: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作者提出“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这一观点指出了现代社会中媒体对人们认知和记忆的影响,提醒人们要警惕经过多次中介的信息可能已经偏离了事实本身。

3. 语言和身份: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乌格雷西奇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她对自己母语—克罗地亚语的身份困惑和对民族认同的感受。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4. 思乡之情:“思乡何其痛苦!”。这简短而有力的表达,直击人心,道出了流亡者内心深处的隐痛,以及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疼痛部》这本书通过独特的视角,切入了关于语言、记忆、身份和归属感的深层次讨论。作者以丰富的文学性和哲学深度,让读者对于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体经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疼痛部》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