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回复: 1

《传声筒》 西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s28920124.webp          

书名:传声筒
作者:西西
分类:文学 杂文
ISBN:9787549583942

内容简介

梁文道称西西为“作家中的作家”,莫言说“她的小说有奇思妙想、才华横溢”,余华说“任何围绕西西作品展开的讨论和评说都有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我们面对的并不是那类大街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的作家,我们所目击的是一种独特品质的展现”,在这本书里,这位“作家中的作家”既展现了她的“独特品质”,也展现了她这“独特品质”所形成的一个来源——西方现代文学经典。

本书是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在形式和写作上依然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重述了西西心目中最优秀的西方现代小说代表作,包括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更是一位优秀的汉语写作者以个人风格改写西方文学的大胆尝试,读者既能读到西方内核的故事,又能体会到中文叙述之魅力。全书最后一卷,西西更是以万字长文逐句分析略萨经典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一章,让我们得以从小说家的视角阅读另一位小说家。

如何毒哑文学中的夜莺?答案是通过翻译。我说的文学中的夜莺,是诗。

打开一册从英文译过来的土耳其诗集,我不禁要想,我伸出去的手,触到的是诗人的头发,是诗人头发上束着的丝带,还是丝带上的灰尘?世界上有那么多婉转悦耳的夜莺,希腊的夜莺,波斯的夜莺,因为我们是聋子才使它们成为哑巴。

传声筒都是误读者吧,可也提供了想象的能量。

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

打开一本书,有什么比误读更充满参与的感觉?祝误读愉快。

——西西

作者简介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任教职,又专事文学创作与研究,为香港《素叶文学》同人。著作极丰,出版有诗集、散文、长短篇小说等近三十种。1983年,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短篇小说推荐奖。1992年,她的长篇小说《哀悼乳房》名列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1999年,长篇小说《我城》被《亚洲周刊》评入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2005年,继王安忆、陈映真之后获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长篇小说《飞毡》。2009年,《我的乔治亚》、《看房子》入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2014年获得台湾“全球华文文学奖星云奖之贡献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声筒》这本书,由香港作家西西撰写,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它不仅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而且深入探讨了一系列西方现代小说代表作。下面对该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文学传承探讨:西西将孔门弟子与柏拉图比作传声筒,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在文学传承中,我们如何区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话语界限。这种思考触及了文学与哲学的根本问题,即原创性与继承性的关系。

2. 作品风格解析:书中对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作品进行了重述,西西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改写西方文学,为读者呈现了中文叙述的魅力。

3. 深度解读经典:西西对略萨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第一章进行了逐句分析,这份万字长文的深度解读,使读者能够从小说家的视角深入了解另一位小说家的写作技巧和构思逻辑。

4. 翻译艺术探讨:通过“如何毒哑文学中的夜莺”这一提问,西西探讨了翻译的艺术与挑战,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微妙与复杂性。这个讨论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和语言间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5. 书写风格独特:在书写风格上,西西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她以富有哲思的文笔,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融入通俗易懂的文字之中,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较高的阅读趣味性。

6. 文化交流价值:通过一位华文作家的笔触,本书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西作为一个跨文化的传声筒,她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西方文学的介绍,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对话和创新。

7. 私人书单分享:书中不仅提供了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还透露了西西个人的阅读喜好和书单,为喜欢西方现代文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参考资源。

综上所述,《传声筒》是一本蕴含深刻文学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西西对经典西方现代文学的理解和解读,还探讨了文学传承、翻译艺术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话题。这本书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一场精神和文化的盛宴,值得细细品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