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回复: 1

《梦游之地》 米亚・科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s29860927.webp          

书名:梦游之地
作者:米亚・科托
分类:小说 非洲
ISBN:9787508690797

内容简介

据说,那里是一片梦游之地。因为当人们沉睡时,土地会移动到另外的时空。

《梦游之地》是米亚•科托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入选“20世纪非洲最伟大的12部小说”,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国际文学地位。1980年代,莫桑比克深陷内战。身为战争遗民,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将一辆烧毁的巴士当作栖 居之所。他们发现了已故的乘客留下的笔记本,其中记叙了自己一生的故事。男孩为老人娓娓道来,笔记本里的故事与现实交织、融合。它隐喻的是战争过后的莫桑比克,人们在现实中残破的非洲大陆上寻找身份和文化认同,精神上却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而梦境则成为衔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桥梁。《梦游之地》写于1992年,它有力地控诉了战争遗留的深重苦难,并且用高度诗意、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一种与现实紧密连结的魔幻氛围,成为葡萄牙语文学史上珍贵的精神宝藏。

作者简介

米亚・科托(Mia Couto,1955- ),莫桑比克诗人、小说家,当今葡萄牙语文学的中坚力量。十四岁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已出版作品三十多部,译成二十三种语言,1992年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梦游之地》入选“20世纪最伟大的12部非洲小说”,并为他赢得卡蒙斯文学奖(2013)和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4)。作为非洲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梦游之地》以精妙的叙事结构和对语言的改造,探寻了殖民大陆身份认同的出路与可能,在文字中重建了莫桑比克整个国度,也为作家的文学创作理念做出了近乎完美的注解。

闵雪飞,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葡萄牙语专业副教授,葡语文学研究者、译者,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理事。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葡萄牙语诗歌、葡语女性主义文学与葡语文学中的国家认同研究。主要代表译著与专著:《阿尔伯特•卡埃罗》《星辰时刻》《隐秘的幸福》《绿松上绽开的花:葡萄牙语文学漫谈》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游之地》是米亚·科托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其精彩部分体现在对战争遗民生活状态的深刻描绘,特别是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在被摧毁的巴士中的生活。小说不仅因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赞誉,而且因其对1980年代莫桑比克内战背景下人性与生存的细腻刻画而入选“20世纪非洲最伟大的12部小说”。以下是具体评价:

1. 历史背景的精准描绘:通过对于1980年代莫桑比克内战的描述,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混乱且悲惨的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

2. 战争遗民的生活状态:作品中的老人和孩子居住在一辆被烧毁的巴士内,这一设定生动地展示了战争遗民如何在废墟中寻求生存,突显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适应能力。

3. 人性光辉与黑暗的探索:在艰苦的环境中,老人与男孩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性中的光辉——相互扶持与依靠,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如何扭曲与摧残人性。

4. 文学与诗歌的融合:正如《百年孤独》之于马尔克斯,本书在葡萄牙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文学与诗歌的结合来描述战争与生活,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和深刻。

5. 精神与物质的对抗:通过对贫穷和战争背景下人们精神状态的描写,科托探讨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受到影响及其应对方式。

6. 生存与希望的博弈:在描绘老人与男孩生活的段落中,尽管环境恶劣,但他们依然保持对生活的期望,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生存欲望和对未来的渴望。

总之,《梦游之地》是一部层次丰富、情感深邃的作品。米亚·科托不仅凭借这部作品奠定了其在国际文学界的地位,而且成功地利用文学的力量,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在逆境中人性的坚韧与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