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6|回复: 1

《爱与死的年代》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德国 文学 
s30003849.webp          

书名:爱与死的年代
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分类:小说 德国 文学
ISBN:9787208128798      

内容简介

☆20世纪顶尖小说家,拥有读者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

☆茨威格、君特•格拉斯推崇的大师,林语堂、巴金鼎力推荐,影响鲍勃迪伦、王朔的经典名家。

☆雷马克笔下的东线战场故事,世纪经典,名家译本,绝版60年重新面世。

☆1945年,那时还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还会持续多久。从前线到后方,处处是轰炸、弹坑和死亡。这场注定要幻灭的爱情,是救赎还是深渊?活着、相爱,于我们而言已是不可思议的奇遇。

恩斯特•格雷贝尔是一名德国士兵,他所在的部队从法国到北非曾经战无不胜,但在1944年的苏联战场上,他们却遭遇了寒冷与失败。在苏联前线待了多年的格雷贝尔终于幸运地获得了三周假期,满心欢喜的他辗转回到后方,但所看到的却是和前线一样被炸毁的建筑、同样的成堆的尸体。他家的房子早被炸毁,父母也不知所踪。在四下探听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无辜者带来的灾难,惨烈的的死亡成为了生活的日常,而比轰炸更糟糕的是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下,告密成风,没有人敢公开谈论任何事情。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重识了童年时代的旧友伊丽莎白,她的父亲因政治问题被关进集中营,她自己的生活受到纳粹党员利泽尔太太的监视。两个孤独无依的年轻人成为了彼此的慰藉,随即陷入爱河并迅速登记结婚,除了时常被空袭打扰之外,两人的生活也算幸福。很快,带着牵挂与慰藉的格雷贝尔重新回到前线,战况依旧令人绝望,德军还在不断后撤,经历了爱情洗礼的格雷贝尔更加痛恨纳粹蛊惑人心的残酷的统治,厌倦了这场看似永无止境的战争,厌倦了自己像野兽一样活着,麻木地杀人,麻木地被仇恨。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鼓起勇气开枪打死了笃信德国必胜的党卫队员施丹勃雷纳,放走了苏联俘虏,而他自己也静悄悄地死在了苏联游击队员枪口之下。

作者简介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与死的年代》是由德国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创作的作品,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抒情而冷峻的文学风格。这本书通过恩斯特·格雷贝尔这一角色的经历,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下面将对这部作品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战争背景的真实描写:
   - 描述了格雷贝尔从法国到北非再到苏联战场的军事经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
   - 生动地表达了1944年在苏联战场上士兵们遭受的极端寒冷和失败的打击,这些细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2. 主人公的个人经历:
   - 格雷贝尔在苏联前线的多年战斗后,获得了短暂的假期,这让他有机会回到后方,期待与家人团聚。
   - 他的希望转为失望,发现家已经不复存在,父母失踪,这反映出许多战时士兵的悲惨命运。

3. 战争影响的深入探讨:
   - 书中对战争导致的物质破坏和精神创伤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尤其是通过格雷贝尔的视角,揭露了战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 这种对后方破坏的描述强化了战争对人类生活全方位的破坏,不仅限于前线的直接战斗。

4. 生存与信念的反思:
   - 在艰苦的战争中,格雷贝尔和其他士兵一样,面临着生存的挑战,同时还要与内心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行抗争。
   - 通过对格雷贝尔的思想和情感的细致描写,雷马克展示了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

5. 和平与人性呼吁:
   - 通过战争的反人道描写,雷马克向读者传达了对和平的珍视和对人性的尊重。
   - 他借格雷贝尔的故事,呼吁人们记住历史教训,珍惜和平,反思人性的脆弱和坚韧。

6. 文学表达的艺术性:
   - 雷马克的语言精炼而富有抒情色彩,他的叙述风格客观冷峻,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这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加深了读者对战争场景的感受,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7. 战后影响的深入思考:
   - 格雷贝尔虽然从苏联前线返回,但战争留给他的心灵创伤仍旧难以愈合,这反映了战后社会对个体的长期影响。
   - 这种对战后心理状态的探究,增加了对战争后遗症的认识,强调了社会和心理重建的复杂性。

8. 人文关怀的体现:
   - 尽管讲述了战争的残酷,但书中仍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如战友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感情。
   - 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展示了在逆境中人性的光辉。

综上所述,《爱与死的年代》通过恩斯特·格雷贝尔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雷马克以精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文学手法,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人性和和平的深刻思考,值得每个时代的读者仔细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