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回复: 1

《奇来后书》 杨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传记 文学 
s27437615.webp          

书名:奇来后书
作者:杨牧
分类:传记 台湾 文学
ISBN:9787549544134      

内容简介

杨牧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年之内持续地书写三本以少年时光为叙事反思之聚焦的《奇来前书》,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那一远阶段的结束。之后,杨牧自觉地开始了一件新的写作,前后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来后书》。

《奇来后书》在时序上衔接《奇来前书》之结构,同样隐含文学自传的况味,却是从杨牧十八岁之后写起,告别青少年岁月、故乡花莲的山林与海洋,以成年后的学院时光为追探主题──东海、爱荷华、柏克莱、华盛顿、东华等大学……置身多样的人情和知识环境之间,感受学术、伦理,与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怀疑。笔法翻复、文类跨界之际,依然紧扣“诗”主题,对诗的执著始终不变,于风雨声势中追求爱与美之恒久。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后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后书》。

作者简介

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香港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

代表作有《柏克莱精神》、《搜索者》、《奇来前书》、《奇来后书》等。作品曾被译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兰文。译著有《叶慈诗选》、《英诗汉译集》等。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重新诠释、纪录六位台湾文坛重量级文学家(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以及杨牧的生命与创作历程),其中杨牧电影,即《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来后书》是诗人杨牧的文学自传收官之作,该书的精彩部分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文学价值、主题深刻、人物刻画、语言风格以及情感表达。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奇来后书》作为杨牧跨越六年创作的散文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正如中国文学史编修所遗漏的港台作品一样,杨牧的作品在文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书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少年时光的反思,而且代表了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这种自我反思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文学体验。

主题的深刻性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杨牧通过《奇来后书》向读者展示了告别青春、故乡、自然与学术环境的心路历程。这种从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涵盖了成长的苦乐参半,以及对过去的回顾和未来的展望。特别是在描绘从岛屿生活转向广阔的学院生活这一转变中,杨牧细腻地描述了文化碰撞、知识交流和个人成长的复杂感受。

书中的人物刻画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情的回忆,杨牧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家人、朋友和学者。这些人物不仅为叙事增色,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人生观的转变。

在语言风格方面,杨牧的文字清新脱俗,同时又不乏深度和力量。《奇来后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得作品在表达时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语言的选择反映了作者对文字的精心雕琢和对表达效果的严格要求。

最后,情感表达的真挚与深刻是《奇来后书》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杨牧不仅在书中展示了对过去的回忆,而且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奇来后书》不仅是杨牧个人文学生涯的重要作品,也是中文散文领域中的一部精品。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文学之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