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回复: 1

《失去名字的女孩》 玛莎・霍尔・凯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战争 女性 小说 
s32279496.webp          

书名:失去名字的女孩
作者:玛莎・霍尔・凯莉
分类:二战 女性 小说
ISBN:9787541150456      

内容简介

守护好心中小小的火种,它将伴你度过艰难时刻

美国豆瓣13万读者评分4星半小说

那年夏天,波兰少女卡茜亚和伙伴们爬上山峰看日出,看到几千难民在山脚下黑暗的田野中沉睡。那一年,纳粹的军歌刺破华沙的夜空,所有的美梦在一夕之间彻底粉碎。家乡硝烟弥漫,家人流离失所,而卡茜亚拒绝屈 服,哪怕被送入可怕的地狱——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

一洋之隔,纽约社交圈歌舞升平,年轻的名媛卡洛琳·菲芮戴却一直牵挂着波兰女孩的命运。她的爱被分成两半,一半留给在乱世中失散的爱人,一半留给那些在战争中受难的女孩。

冥冥之中,素未谋面的女人们走到一起,跨越空间、国籍、种族、身份,相濡以沫,携手前行。她们默默熬过寒冬,等待正义重新来临。

作者简介

玛莎・霍尔・凯莉(Martha Hall Kelly)是土生土长的新英格兰人。《失去名字的女孩》是她的第一本小说,根据“二战”历史中真实的人物经历改编。

拉文斯布吕克是纳粹唯一的女子集中营,此前却鲜为人知,这是第一次有文学作品将其作为主题。

玛莎初次了解到书中主角 卡洛琳的故事,是在《维多利亚》杂志发表于1999年的一篇文章中,从此对她念念不忘。几年之后,玛莎参观了卡洛琳种满丁香花的故居“海屋”,愈加对其经历着迷。她发现,卡洛琳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却已被世界遗忘。

接下来,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开展有关拉文斯布吕克的调研工作,足迹遍布康涅狄格州、华盛顿、波兰、德国和法国,查阅了海量的档案资料,也采访了事件的亲历者。

2009年,她正式开始写作《失去名字的女孩》一书,将七十四位波兰女性的照片贴在办公室中,感受她们的情感和命运。全书从开始构思到最终完成耗时十年之久。2016年甫一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洛杉矶时报》等主流媒体畅销榜,并在美国亚马逊和Goodreads获得4星半的高口碑。卡洛琳和她的波兰女孩的故事打动了来自全球28个国家的千千万万普通读者,为她们的遭遇和人性之光而感动落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部分不仅记录了他的学术成长,也反映了大学教育如何塑造一个人的世界观。
《十分钟智商运动》是李永乐老师推出的《失去名字的女孩》是一部由美国女性作家一部趣味科普书籍,旨在通过玛莎·霍尔·   - 学院教育对罗斯写作技巧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凯莉创作的长篇小说,耗时
4. 情感世界的探究:
十年完成。轻松愉快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下面对这本书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二战时期德国对波兰犹太人的伤害,而且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线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向读者呈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下面将围绕该书的精彩部分进行详尽点评:

   - “我梦想中的女孩”章节直接触及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这不仅是对青春期感情的追忆,也是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深入剖析。
趣味性强:李永乐老师以其独特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生动有趣地呈现给读者,使得阅读科普知识成为一种享受。

1. 多线索叙事揭示历史:
   - 通过这部分的叙述,读者能够感受到罗斯在情感层面的成长和变迁,进而对他的人格和作品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5. 创作观念的形成:
   - 本书通过三条平行的故事线,分别展示了不同背景下女性的角色与命运。
   - 故事线的交错与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2. 章节构成:书籍共分三大章节,包括有趣的数学、奇妙的物理和身边的科学,   - 在“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开始”一章中,罗斯明确表达了他对小说艺术的看法以及个人创作的心路历程。这对于理解他的文学理念和作品中的各种创新尝试尤为重要。
每一块内容都紧扣生活,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科学的乐趣。

3.   - 此部分不仅总结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自我意识,也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

   - 作者巧妙地将个体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历史背景相融合,使读者能从不同角度理解那段历史。

2. 角色刻画的深度:
门槛较低:李永乐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科学,6. 自我反思的批判:
读者无需具备高深的学术背景即可快速理解并掌握书中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将科学普及到每一个人群。

4.   - 整部自传体现了罗斯深刻的自我分析及自我批评。   - 书中的德国女孩、波兰犹太女孩等角色,各自有独特的生命轨迹和情感世界。
他坦率地揭示了自己的优点与缺陷,以及这一切如何影响他的写作。
   - 每个角色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其内心世界,展现了她们在战争环境下的挣扎与成长。

3. 真实历史的依托:
   - 这种自我反省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也使这部自传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个体。

7. 接地气:书中的例子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这种贴近现实的内容设计加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使科学知识更加亲切易懂。

文学与现实的互动:
   - 作者玛莎·霍尔·凯莉的创作灵感源于二战时期74位波兰女性的真实遭遇。
5. 知识丰富:从数学到物理,再到日常科学,李永乐老师精心挑选了广泛而有用的知识点,   - 通过对信件往来形式的运用,罗斯展现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使得读者能够在他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
   - 这种真实历史的依托使得小说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教育意义。
确保每个读者都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6.
4. 情节布局的巧妙:
   - 这种文现实间的交互映射,不仅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8. 写作风格的体现:
激发兴趣: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有趣展现,书籍能够有效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年轻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极好的科学启蒙方式。
   - 小说中的情节环环相扣,逐步推进,揭示了纳粹德国的暴行和受害者的苦难。
   - 在自传中,罗斯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包括幽默、讥讽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尖锐观察。   - 情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整个故事紧凑而引人入胜。

5. 主题意义的深远:

7. 普及科学:作为一位“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老师的科普书籍不仅在网上受到追捧,而且通过央视、这些风格元素使得自传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文学作品。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传播,其科学普及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 通过描写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书中探讨了战争、人性、道德和生存的主题。
   - 这些主题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6. 文风细腻的情感:

8. 可读性强: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对科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 作者的文笔细腻,能够精准捕捉人物的情感变化。
   - 罗斯的语言技巧和他对于情节构造的高超掌控,使得这部自传读起来既引人入胜又思想深刻。

   - 书中情感描述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感动。

7.此外,在这些精彩部分的分析中,读者可能对以下几个层面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综上所述,《十分钟智商运动》是一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优秀科普作品。 结构严谨的叙事:
- 如何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 自传与小说中虚构元素的融合对传统传记体的突破。
它用轻松诙谐的语言降低了科学的门槛,让每个人都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智商与科学知识。   - 小说结构严谨,叙事手法多样,既有直接叙述,也有回忆和信件等形式。
- 作品对于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探讨。
无论是科学爱好者,还是希望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家长,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与乐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