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回复: 1

《1898年的夏日》 保罗・戈德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历史 
s34084561.webp          

书名:1898年的夏日
作者:保罗・戈德曼
分类:中国 历史
ISBN:9787020165254      

内容简介

1898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一年。德国《法兰克福报》的记者保罗·戈德曼,受报社指派,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专程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司法等进行考察。他从香港登陆,经广州、上海深入中国腹地汉口、武昌、胶州、天津、北京,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广东总督秘书兼厘金局局长、上海道台等晚清人物。作为外国人探访中国的历史记录,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读者可以通过富有现场感的“他者”视角,感受晚清帝国在艰难危局中转型的重要历史细节,进而看到清末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

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文学书,有清晰的社会风貌,也有鲜活的历史场景。通过外国记者的眼睛,普通读者可以看到1898年的风情与故事,专业读者则可以验证某些史料和细节的真实。

——著名作家 唐浩明

一个德国记者对清末官场和社会的观察,总不免带有一些西方人的偏见,但换个角度看,他的观察和分析也多有独到之处,常常是中国人自己容易忽略和熟视无睹的地方。应该承认,保罗·戈德曼的游历和采访,展示了国人未曾想到的1898年前后中国社会的一些原始样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忠文

19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中国之行,记录了晚清通商口岸城市社会风貌的方方面面,也给今人留下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王存善等人物的时代剪影,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打开一双“异域之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海斌

作者简介

保罗・戈德曼(Paul Goldmann):

1865年1月31日生于德国布雷斯劳市(现为波兰弗罗茨瓦夫市),1935年9月25日在维也纳去世,奥地利及德国新闻工作者、公关人员、旅行作家、戏剧评论家、翻译。1892年至1902年,他在布鲁塞尔,巴黎和中国担任《法兰克福报》的记者,并于1898年期间在中国进行游历和采访。

吴伟栗:

旅居德国华侨,长春市人,曾主修通讯工程、汉语言文学、经济信息学等专业。九十年代曾在中国从事边贸、运输、酒店、房地产等业务,1998年赴德国留学,2001年创立德国格兰茨公司(GLANZ GmbH),在国际贸易、酒店、文化交流等多领域发展。2013年整理出版本书的德语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1898年的夏日》读后感悟

《1898年的夏日》这本书,由德国记者保罗·戈德曼撰写,通过他独特的视角记录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书中不仅精彩地展现了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面貌,还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场景,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刻画所深深吸引。无论是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描述,还是对当时政治领袖的深入分析,戈德曼都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出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这种从外部观察内部的方式,为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

书中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描述,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解读。通过戈德曼的笔触,读者仿佛亲历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气氛和历史转折点的紧迫感觉。这些描述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更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

此外,书中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交流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西方记者,戈德曼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文化框架,而是努力探索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的描写既显示了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也不忽视因交流互鉴而生长的友谊与合作。

《1898年的夏日》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外国记者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人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这本书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深刻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