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回复: 2

《最后的礼物》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s34267588.webp          

书名:最后的礼物
作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分类:文学
ISBN:9787532790883      

内容简介

《最后的礼物》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于2011年的作品,也是他的另一部小说《赞美沉默》的姐妹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巴斯因自卑和猜忌,在十九岁时抛妻弃子,逃离故乡桑给巴尔,成为一名水手,穿梭于世界各大港口,过着居无定所的阿飞生活。直到十五年后,他在英国埃克塞特与一位出生后即遭遗弃的黑人混血姑娘玛丽亚姆一见钟情,二人决定在诺里奇定居,开启一段生儿育女的平凡生活。

然而,人生并非从此幸福美满。英国移民的卑微身份始终如梦魇般弥漫整个家庭。而阿巴斯闭口不提桑给巴尔的一切,更是令一对儿女如同无根的浮萍,在身份认同的问题上迷失了自我。阿巴斯在六十三岁那年中风,此后便缠绵于病榻,直至过世。在这段临终岁月里,他用尽大半生努力淡忘的那片遥远故土,在他脑海中变得愈发清晰,令他魂萦梦牵。在妻子的鼓励下,他最终对着一台录音机,缓缓道出了他完整的人生故事,为孩子们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作者简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因“他对殖民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身处于不同文化夹缝中难民处境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古尔纳1948年出生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移居英国并求学,最终在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主义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特别是与非洲、加勒比和印度有关的论述。曾担任凯恩非洲文学奖和布克奖评审,2006年入选皇家文学学会。古尔纳的作品围绕难民主题,主要描述殖民地人民的生存状况,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他展现的后殖民时代生存现状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礼物》这本书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它不仅是获奖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移民后代身份危机、种族中心主义伤害及难民处境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精彩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思考、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描写得以呈现。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独特叙事手法:
   - 古尔纳通过主人公阿巴斯的个人故事,展现了从桑给巴尔到欧洲的漂泊经历,将个人命运与宽广的历史背景相连。
   - 书中巧妙地使用回忆和现实交错的方式,层层递进地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复杂情感和遭遇。

2. 深刻主题思考:
   - 探讨了“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的移民困境,精彩地描绘了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挣扎。
   - 聚焦移民后代所面对的身份危机,通过对种族中心主义的描绘,展示了社会边缘人物的内心创伤和寻求自我的艰难旅程。

3. 丰富文化背景:
   - 作品以桑给巴尔为起点,贯穿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多个地域文化,丰富了故事的多样性和深度。
   - 书中不仅反映了殖民历史的影响,还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差异,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4. 精妙语言运用:
   - 古尔纳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诗意,他运用恰如其分的比喻和象征,使文本具有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 书中对话真实自然,场景描述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情感起伏。

5. 人物塑造深入:
   - 主人公阿巴斯的形象立体且充满矛盾,他的经历和选择折射出无数离乡背井者的共通心声。
   -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爱、怨、归属感的复杂图景。

6. 结局哲思深邃:
   - 书的结尾带有苦涩的美感,主人公临终留下的录音作为"最后的礼物",揭示了一段幸存者家庭所不知的残酷历史。
   - 结尾处的朝圣者之路,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追求与遗憾,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7. 文化冲突处理:
   - 在处理文化冲突时,作者不仅展现了冲突的悲剧性,还试图提供一种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视角,引导读者思考更广阔的人文关怀和解决之道。

8. 结构创新紧凑:
   - 小说结构紧凑,每个章节都紧密相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此外,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注意作者如何通过细节刻画来传递主要思想,例如主人公内心的变迁、与他人的关系发展,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感知与反应等。

总之,《最后的礼物》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丰富的文化背景、深刻的主题思考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成为了一部值得推敲的杰出作品。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个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我们时代身份认同、文化冲突和社会融合的深刻小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文学的享受,同时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的礼物》这本书以其移民家庭的故事背景和对复杂人物关系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作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独特的文学才华。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点评:

1. 移民家庭背景
   - 家庭背景设定:小说以一个英国移民家庭为核心,通过母亲玛丽亚姆和父亲阿巴斯的跨国血统,探讨了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主题。
   - 文化碰撞交织:这个家庭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身世故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家庭关系网,为小说增添了丰富的情节和深度。

2. 主人公自自卑
   - 自卑源头探究:主人公阿巴斯的自卑情结是小说的重要线索,这种自卑感源于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定位,以及他对自己身份的困惑。
   - 情感冲突展现:小说中,阿巴斯的自卑情绪与他的家庭关系紧密相连,反映了个体在移民背景下的心理挣扎和情感冲突。

3. 主题深度探讨
   - 朝圣者之路隐喻:《最后的礼物》中,朝圣者之路的隐喻贯穿始终,象征着主人公对于生命意义和归属感的探索。
   - 移民后代困境:古尔纳首次聚焦于移民后代所遭遇的身份危机,通过阿巴斯一家的故事,揭示了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等多重问题。

4. 思维清晰描述
   - 虚弱清晰对比:在描述主人公面对生命终点时,小说通过虚弱的身体与清晰的思维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
   - 荒诞念头流露:在面对死亡的恐怖时,阿巴斯脑海中涌现出的荒诞念头,反映了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对死亡的无力感。

5. 文学表达风格
   - 语言表达风格:古尔纳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他的叙述风格既沉稳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情感表达深度:小说中的情感表达深刻,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人对移民和身份问题有更深的思考。

6. 文化身份认同
   - 回不去的故乡:小说诠释了“回不去的故乡”这一移民共同面临的困境,即身体上离开了原生土地,却在精神上无法完全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 融不入的他乡:同时,也展现了“融不入的他乡”的挑战,即使身处异国他乡,移民个体仍然难以完全获得新社会的认同。

7. 社会历史反思
   - 社会历史脉络:小说不仅是家庭和个人的故事,也是对坦桑尼亚乃至更广泛地区社会历史背景的反思。
   - 历史现实交融:通过个人命运与历史背景的交织,古尔纳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移民世界,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历史深度。

总的来说,在点评《最后的礼物》这本书时,可以发现其精彩之处在于对移民家庭内部复杂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移民身份问题的深刻揭示。小说不仅是一部家庭史诗,更是一份关于归属感、认同和文化冲突的深度报告。作为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作品,《最后的礼物》无疑为读者提供了对于移民经验的理解,并对“回不去的故乡,融不入的他乡”这一主题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